作品展示 网站首页 > 作品展示 > 正文

在追风筝中成长——“书香致远,百人共读”活动三等奖作品

时间:2023年04月22日 20:57 来源: 作者:孙妍 阅读:

“为你,千千万万遍。”

这是一个关于救赎和赎罪的故事。

救赎是否真的存在,伤痕是否能够抹去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。

罗曼·罗兰说:“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。”

哈桑是勇敢的,他有自己独有的英雄主义,他像是光,他可以坚定地做自己承诺的事,不退缩,不抱怨,光是驱散黑暗的,他陷入黑暗已成萤火,依然在燃烧生命,为阿米尔做到了“为你,千千万万遍。”

鲁迅先生曾说“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,就是悲剧”。就这一点看,哈桑这个角色蒙着一层厚厚的悲剧色彩,他的身世,他的经历都符合悲剧人物的,但他又不完全是一个悲剧人物,因为他点亮了阿米尔内心的爱与温柔,满足了他对勇敢和鼓励的追求以及向往。哈桑是勇敢的,他敢于为了阿米尔去进行反抗和抗争,他执着地为阿米尔去追风筝。哈桑是温柔的,他甚至原谅了阿米尔对他的出卖和污蔑,在他心中,阿米尔永远在他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。他不在乎阿米尔是否考虑过自己的地位与阶级,他只知道阿米尔是值得的 。哈桑堪称完美的听众。他全然沉浸在阿米尔讲的故事中,脸上的神情随着故事的情节变化……之所以说是完美的听众,是因为他一直用真诚真心对待阿米尔,绝非敷衍了事,无论对方扔来的是真实的或是编造的哈桑虽然没有觉醒平等的意识,但是他对阿米尔的感情说明了一切,对他所有的情感,行为处处都在诠释着自己的承诺“为你,千千万万遍 。”这些都是哈桑善良忠诚勇敢坚强的表现。

书中提到,哈桑最喜欢的故事,也是阿米尔最喜欢的,是“罗斯坦和索拉博”,认真读下来,从开篇开始,似乎有太多伏笔,暗喻,昭示着哈桑与“我”并不是仅仅是主仆关系。

关于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,书中描写到:“某个夏日,我用阿里厨房的小刀在树干刻下我们的名字:“阿米尔和哈桑,喀布尔的苏丹。”这些字正式宣告:这棵树属于我们”

当我读到这里不免想到,我们也是如此。小时候总想用某种方式来证明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,证明我们之间的友谊经过数十年之后还依然如初,或许在某一天它突然消失了,但它也会永远的留在脑海里。

看完这本书之后,我扪心自问,如果让我去选择,我是否会做出和阿米尔一样的选择 。我想,有可能。在阿米尔这样的原生家庭和教育中,我们很难去判断他的做法,因为站到他的立场上,或许我们会和他做出一样的选择。可我站在第三视角上,又很痛恨他的选择,人果然是复杂的结合体,懦弱,渴望认同,却又被良心拉入深渊,在沼泽中越陷越深,被时间分为了好几片,几乎无法呼吸。

在阿米尔的原生家庭中, 从小失去母亲导致母爱缺失 ,父亲对他的性格表示极度的不满又很难带给他足够的安全感。与他形成对照的是哈桑 ,哈桑虽然也失去了母亲,但他的父亲很爱他,给予了他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,所以哈桑养成了和阿米尔完全不同的性格 。哈桑勇敢坚强忠诚善良,而阿米尔,胆小自私懦弱卑劣。 阿米尔是所谓的高阶阶层,哈桑是所谓的仆人,两人之间的身份等级从小就深深的刻在了阿米尔的心中 ,再加上父亲对哈桑的偏爱 ,所以阿米尔不可能真正打内心的去接受哈桑,毫无芥蒂的将他认作自己最好的伙伴也并不是不能理解的 。

弗洛伊德说“人的内心,既求生,也求死。我们追逐光明,却也追逐黑暗。我们渴望爱,我们却也近乎自毁地浪掷手中的爱。我们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芜的夜地,留给那个幽暗也寂寞的自我。”所以人生有一些说不出的秘密。挽不回的遗憾,触不到的梦想,忘不了的感情,就像阿米尔一样。可是即使人生有太多不美好,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会遇到或者成为“为他或她,千千万万遍”的人…

毫无疑问,书里面处处细节都体现了阿米尔是懦弱的,是自私的,甚至是卑劣的。他不愿意看到哈桑比自己优秀,更得父亲欢心;他在难为哈桑之后又出于愧疚 用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作为补偿来安抚他, 寻求心安;他不敢站出来说明真相,宁愿让哈桑被污蔑……但他长大后也踏上了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,他孤身去救索拉博,愿意为过去的自己赎罪。

我们对于好人这个定义是不明确的,如何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成为一个好人, 或者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个好人 ,这是我们究其一生才能获得答案的事情。我们对于温暖和爱的追求大概是努力不让自己做错选择,不让自己辜负信任自己的人。

书中有两个让我极有感触的点,一个是阶级观念,一个是原生家庭的影响。

生活在一个等级分明的地方,阿米尔和哈桑自出生起就带着主仆和种族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,可能成为朋友吗?

书中写:在同一个屋顶下,我们说出第一个字。我说的是“爸爸”。他说的是“阿米尔”。我的名字。奇怪的是,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。无论如何,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。

由此可见,阶级和不公是人类因虚无的想象而自我制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,这也是造就很多痛苦的根源。

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有一种超越阶级的怜惜和关爱,反而对阿米尔的态度则是冷淡和疏离。父亲对仆人和对自己如此鲜明的态度,让阿米尔时不时心生妒意。虽然阿米尔很喜欢哈桑的陪伴,但是阿米尔从内心深处望父亲能多陪伴自己,享受父子二人的专属世界,而非任何事情都要带着哈桑一起。在追风筝比赛中,阿米尔认为为了赢回爸爸 ,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。在潜意识中也认为他只是个哈扎拉人 ,这些都是种族歧视与偏见 。书中有一个很讽刺的点在于对于前程往事“悔恨莫及”的阿米尔不愿意去寻找为他“千千万万遍”的哈桑的孩子,但却可以去寻找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侄子。如果不是自己的侄子 ,仅仅只是哈桑的孩子 ,阿米尔会深入虎穴 ,只为自我救赎吗 ?

命运是公平的,上游失之毫厘,下游差之千里。我们所做的每一次抉择都会对未来产生改变 ,而自己的态度想法也影响着未来自己的做法。

“后来我总是对此心怀愧疚。所以我试着弥补,把旧衬衣或者破玩具送给他。我会告诉自己,对于一个无关紧要的玩笑来说,这样的补偿就足够了。”

在阿米尔发现哈里比自己更聪敏时就故意用他不了解的东西难为他,以此获得存在感和优越感,事后又愧疚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作为补偿安抚他,是寻求心安的虚伪做法,阿米尔“卑劣”姿态一览无遗。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轻易出口的话,在出口的那一刻,就带着毁天灭地的气势诛杀了一颗无辜者的心。有些话,不要轻易说出口,一旦说出口,一颗赤诚之心可能因此血肉模糊。就算过了很多很多年,伤口早已结痂,当初的痛楚一点一点消逝,也不能磨灭深至心底的伤害。道歉和补偿,也不过是在宽恕、救赎你自己。被伤害的人,经年累月,心底的某个角落,可能只住着隆冬。

说回这本书,题目《追风筝的人》其实颇有深意。风筝不仅是目标,是憧憬,是念想 ,它可能还代表着亲情,友情或者是爱情。我私以为,在书中,年少时,父亲是“我”的风筝,我是追风筝的人,我是风筝,哈桑是追风筝的人,长大后,索拉博成了风筝,我,成了追风筝的人。而在生活中,我们每个人究其一生都处在追风筝的过程中,而伴随着追逐的是成长。结尾是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索拉伯做的承诺 ,“我追。”两个字,是动词,是生命重新来过的象征。阿米尔愿意为索拉博做出改变,为自己赎罪同时也救赎索拉博。

如上文所说,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追逐风筝,我们在追逐中成长,并期待着得到风筝之后的喜悦。但追逐风筝的过程并不总是欢欣的,这个过程有悲有喜,有苦有甜。这就是追逐的意义吧 也是人生的意义吧便是活着的意义吧。